首页 > 专题集锦 > 海外政要学人看中国 > 看中国媒体

日媒:“尼克松冲击”影响中美发展走向

发布时间:2021年10月28日 | 来源:参考消息网2021-08-17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日本《产经新闻》8月14日发表题为《尼克松冲击50周年——金融资本崛起助长了中国威胁》的文章,作者系该报编辑委员田村秀男,文章提到了50年前的“尼克松冲击”影响了迄今的中美发展走向。全文摘编如下:

50年前的日本时间8月16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将基础货币美元与黄金脱钩。算上前一个月尼克松刚刚宣布将对中国进行访问,史称“尼克松冲击”的一系列事件震惊了世界。从那时起,美国向着金融资本主义狂飙突进,中国则利用美元金融发展实体经济。

金融资本主义无限扩张

而对美中两种截然相反的经济模式构成支撑的恰恰是陷入慢性通缩的日本。资本流向了美国金融市场,制造业则进入了中国市场。结果导致本国经济进一步萎缩,但脚踩两只船的日本领导层对此缺乏危机感。

二战后,日本和欧洲各国的本币与由黄金背书的美元形成了固定汇率。在走向战后复兴的同时,欧洲各国的美元储备也不断增加。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甚至派出军用运输机将存放在美国肯塔基州美国政府金库中的金砖运回了法国。这也是引发尼克松宣布放弃金本位的导火索。

没有了黄金背书的美元纸币不过是与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上任何可交换的证券同等地位的信用证明罢了。金融活动的主角也从存款类银行逐渐转向了从事证券业务的投资银行。

在纽约市场上,上世纪80年代金融自由化浪潮汹涌,从90年代开始,金融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开始迅猛发展。受信息革命影响,本世纪的最初10年,虚拟金融产品出现爆发式增长。以价格波动等风险作为交易对象的金融衍生品更是让人目不暇接。美国无限扩张金融商品规模的操作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剩余资本,构建起了全球性的再分配体系。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转变为纯债务国,在不费一分一厘的情况下稳固了美元基础货币地位和金融霸权。

中国发展借力国外资本

反观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后,重视实际利益的邓小平开始带领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成功秘诀在于中国奉行的人民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后来中国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微调,允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波动,但是货币发行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上仍然在坚持美元本位制度。在对外贸易顺差和外资对华投资日趋活跃的同时,中国的美元储备激增,从而为生产活动提供了大量不可或缺的人民币流动性,刺激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

国际金融环境也起到了助推作用。对全球过剩资本进行重新分配的美国金融资本转向了高收益预期的中国。剩余资本的最大来源在上世纪80年代结束之前一直是中东产油国,但在90年代后半期变成了日本。泡沫破灭后的经济萧条导致日本物价缓慢下降,陷入到了慢性通缩中,在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萎缩的日本,即便日本央行大量增发利率为零的日元现金,也无法阻止日元外逃的脚步。

这样一来,美元市场在低利率环境下维持了稳定,支撑了有美元需求的中国实体经济。再加上日本企业已经放弃了因为通缩日益萎缩的国内市场,纷纷将包括高科技行业在内的生产据点转移至中国。

我们首先希望各位关注到的是日本的对外金融债权和美国的对外金融债务与GDP之比。

日本这边由于统计数据的缺失,只能看到1997年之后的趋势,我们就将这一年作为通缩元年。日本GDP的变化趋势是由原地踏步逐渐转向下降,但是对外债权仍然在激增,新冠疫情暴发的2020年甚至出现跳高的情况。美国的GDP持续缓慢上升,对外债务增速略高于GDP。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日本陷入通缩的同时,美国债务与GDP之比开始呈现加速扩大之势。作为一种呼应,中国的GDP增速很快,上世纪90年代初不过日本的一成,如今已经达到日本的3倍,超过美国也不再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