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动态

第八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坛暨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讨会在厦门举行

作者:方 正 |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15日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网 | 字体放大 | 字体缩小

与会专家合影。

  本网讯 4月6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探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热点话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厦门大学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论坛”在厦门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侯利标、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陈志刚作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主持。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出席会议并作主旨报告。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传芳,长江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立新,长江学者、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出席会议并作主题报告。  

  叶燊代表福建省委宣传部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是研究这一重要思想的“富矿”。福建社科理论界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福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密结合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重大实践,大力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不断从中汲取思想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福建篇章。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叶燊致辞。

  陈志刚在致辞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发展,也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写入联合国多项决议之中,为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了各方有力的支持,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国际社会增强了共识。另一方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也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情况、新课题、新挑战,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希望各位与会代表对此发表高论。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主任陈志刚致辞。

  侯利标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前景充满光明。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各国抓住机遇、共同发展,解决世界向何处去等重大问题提供了全新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创性贡献。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侯利标致辞。

  辛向阳以“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回答的若干重大问题”为题作主旨报告。辛向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国家事业长治久安、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在融合中华文明的精华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在当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已经长期共存100多年、中国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已经结合了40多年的现实情况下,必须要确保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色、个性、特点,并需要通过21世纪马克思主义来研究其中的深层逻辑与前进方向。与此同时,要确保红色江山代代相传,实现领导集体的依法有序更替。他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的更高阶段仍然是社会主义阶段,这个阶段更长,是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向更加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的时期。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新表现。与历史上的资本主义相比较,21世纪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虽然性质没有变化,但表现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个不同就在于不仅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加深,关键是矛盾的每一个方面又出现内在矛盾。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辛向阳作主旨报告。

  黄平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提供‘中国方案’”的报告中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对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序言部分,表达出中国将携手世界各国为之奋斗的坚定意志,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庄严承诺。他强调,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机遇。与此同时,中国在推进新时代大国外交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引领性的成果,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世界担当,为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变局注入了正能量,带来了新希望。中国敢于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难题、挑战、危机和风险,敢于回答人们心中的各种困惑与迷茫,这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朝着正确方向前行提供了大智慧、新思想。随着中国稳健前行,如此崭新理念带来的美好愿景必将实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作报告。

  冯刚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追问”的报告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他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阐释了人类命运的概念、内涵、价值与意义。他认为,一方面,应当着力解决“人类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何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怎样成为共同体”“成为什么样的共同体”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当前城乡问题、环境问题、文化代际传承等具体问题都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应予以考虑的题中之义。他强调,21世纪马克思主义应是指向未来的,又是立足当下的;既是解决中国问题的,也是解决世界问题的。

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冯刚作报告。

  郑传芳在题为“20世纪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发展”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奋斗中不断实现了中国化和当代化,体现出生机与活力,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并胜利推向了21世纪。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共产党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与人民推动社会发展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在于与时代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赢得人心的关键。他认为,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不仅要居安思危、化危为安,而且要危中寻机、转危为机。首先,21世纪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仍是中国共产党,主体是党领导的亿万人民所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其次,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21世纪科技的进一步革命与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将继续面临发展的极好机遇与极大的挑战;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在开辟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新局面中进一步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最后,世界各国人民会在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智慧中感受中国特色的魅力和力量,从而激励他们的创新与创造,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新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源泉,贡献探索的重要经验和成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郑传芳作报告。

  郝立新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科学向度与价值意蕴”的报告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同志大历史观、全球观和人类利益观进行充分综合的体现,为破解全球性治理难题提供了新智慧和新方案。马克思主义毫无疑问地占据着科学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五个方面体现了这种科学性与价值性: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科学性与价值性高度统一的有机体,建立在对人类共同价值的认同上,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建立在对世界发展格局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这一个范畴在时空上的延伸和扩展,符合历史逻辑,是世界历史演进的必然产物,是共同体发展的高级阶段,表达了对构建和谐国际关系的美好愿望;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原则与价值目标,被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理念与担当。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郝立新作报告。

  刘同舫在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值得关注的若干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当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值得关注的十个基础性问题和五个前沿性问题。他认为,应当关注的基础性问题包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理论基础与现实状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相关困难与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人类共同价值、社会主义的关联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权利和义务、文明对话等问题;应当关注的前沿性问题包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与后疫情时代国际秩序的走向,新科技革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问题,“两个大局”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外认同与评价等问题。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作报告。

  程美东在题为“世界文明进程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报告中指出,研究人类命运必须要有世界眼光与世界格局。他通过考察与分析古代世界、近代文明融合、共产主义运动的勃兴、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格局四个时期的人类命运指出,世界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交往从封闭到全球、从松散到紧密的历史,也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世界文明的进程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有了深厚的历史基础。他指出,人类走向文明的过程靠的就是不断扩大和深化制度交往,人类想通过战争来解决人类命运共生的问题是不可能的,人类只有通过积极协商合作共赢才能构建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对世界历史的考察也证明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北京高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美东作报告。

  大会设立四个分论坛。《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建国主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意蕴和当代意义”,《光明日报》理论部副主任李亚彬主持“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莹主持“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治理体系的重构”,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霞主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议题。与会代表通过主题发言与自由讨论进行了充分交流与研讨。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艳涛主持闭幕式。各分论坛代表进行了汇报。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艳涛主持闭幕式。

  在闭幕式总结发言中,陈志刚指出,在时值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召开本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与会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与发言为大家带来了思考和启示。要从历史的维度来把握本次会议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创造的历史奇迹已经证明,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而且中国也改变、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中国的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显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使社会主义从低谷走向复兴。中国在金融危机、突发公共危机等人类社会巨大考验中为全世界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西方之乱和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告诉我们,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当前,我们面对的任务之重前所未有,面对风险挑战之多也前所未有。但中国经济的韧性和巨大潜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世界的广泛认同,确保中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展望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尽管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此次论坛由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部共同承办,《马克思主义研究》编辑部、《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协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明日报》、各省市党校、社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14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研讨。论坛举办欣逢厦门大学建校百年,与会专家学者对厦门大学表示热烈祝贺与由衷祝福!